68位高考状元家庭背景曝光:这才是孩子真正的“
来源:极客晨星原创 发布时间:2020-08-12 点击量:
高考状元一出榜,被众多名誉和光环裹挟着的他们看起来就是是标准的「别人家的孩子」。
有媒体采访了全国68个高考状元,省状元、市状元、单科状元……猛然发现,“任何一个优秀的孩子,都不是横空出世的奇迹,而是有迹可循的因果。”

1
小时候定型
后面的路更好走
今年重庆高考理科状元很传奇。
她叫谢欣颖,理科726分。
3年前她是重庆中考状元,今年是重庆高考状元,还是截至7月25日已查到的全国二卷状元,传说中的“三元及第”。

被问到学习秘诀时,女孩的班主任说,“她的学习习惯特别好,让我都感觉很佩服。”
比如,她不刷题,不上辅导班,上课时保证100%专注力。
比如,非常注重细节。
她写学习经验分享,不仅逻辑严谨,还会逐一校正错别字。

这样的孩子是怎么培养的?
为了培养孩子的阅读力,谢爸爸说,“从她一岁多开始,家里就订了很多幼儿画报、绘本等。”“小时候她看不懂,我们就给她讲,她主要是看图。慢慢的,她自己看了给我们把故事讲出来。”女儿因此爱上了阅读,也逐渐养成了高效阅读的能力。
当然,学霸的养成是方方面面的,逻辑能力、钻研能力、认真细致的习惯......
这些好习惯,如果父母从小都逐一帮孩子去锻炼、刻意培养,即使天赋上不到状元的程度,相信未来也一定不会差到哪儿去。
就像2019年广西高考状元杨晨煜的妈妈说的:“只有小时候定型,后面的路才好走。”
而这一点,拼的是父母的格局,父母的用心。
2
热衷的不只是学习
更是思考
2014年安徽高考理科状元董吉洋曾说,享受学习才是最高境界。而教育的本质就是教会我们思考。
采访中,理科状元们往往都热衷逻辑与推理,做个生化实验像是他们眼中的游戏;而文科状元们都爱阅读,善表达,和不同的人聊天也能成为他们的爱好之一。
这种善于思考、渴望知识的习惯则源于父母在幼时的启发:
一位状元的妈妈说,“很小的时候老师布置的日记或者作文,如果是一件事,我们就会真的带孩子去做;如果是一个场景,我们就尽可能带孩子去体验,让孩子‘有感而发’,而不是胡编乱造”。
作为家长,我们无法逼孩子学习,却可以培养孩子对思考的兴趣。

3
学霸也离不开爱的滋养
采访中,99%的孩子都这样形容自己的父母——“宽松、信任、像朋友一样”。
湖北省高考状元唐楚玥不仅写得一手好书法,更是兴趣广泛,会弹钢琴,能演话剧,运动会200米跑还能拿第二名。
唐楚玥表示:每天会和爸妈一起运动,每天锻炼三次,这样学习会更有效率。

今年的山东高考状元孟令昊,他父母都是山东大学的毕业生,家庭氛围就是民主,「爸爸妈妈特别懂我,从来都是鼓励和引导,即便是考砸了,也都一直安慰我。」
宋庆龄曾说:孩子们性格和才能,归根结底是受到家庭、父母的影响。
4
言传身教
就是最好的教育
采访中,孩子们很少提起父母对自己口头上的教诲,说得更多的却是爸妈行动上的感染。
“偶尔我会厌学,不想看书,爸妈注意到了,也不说什么,就把电视关掉,坐下来看书。”
2004年安徽理科状元说:“看到他们在看书,我也就不好意思不看书了。”
曾在诗词大会上惊艳全场的清华才女武亦姝,她的爸爸每天下午4:30以后就不用手机,专心陪两个孩子。

教育,从来不是点石成金、立地成佛的技巧,而是一段春风化雨的过程。
去年广西高考状元,打破高考以来的分数记录的杨晨煜的妈妈也说过:家长要自律,不能把孩子丢一边自己玩手机。
不停刷手机的父母,怎么有底气要求孩子远离游戏?父母没有养成积极上进的品质,孩子又怎么会天生努力?

都说好的教育,是拼爹妈。那么,到底什么是拼爹妈呢?
不是拼金钱,而是父母的思想、格局、用心栽培,付出。
孩子不愿意听,但他喜欢模仿。一对好父母,胜过100个好老师。
不是鼓励所有父母卯足劲把孩子培养成状元,毕竟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际遇和天赋。
除了成绩之外,当然也还有很多重要的东西。例如安全、健康、快乐、幸福感……
但从这些状元父母的身上,家长更多的启发和思考是:自己可否可以尽力给到孩子好的影响?
以身作则,传递给下一代自律、坚持与专注这些能让孩子受益终身的品质。
不止是成绩,更是优秀品质与幸福感。一个好的榜样作用,胜过千句管教。